top of page

ABOUT 關於

IMG_4882.JPG
​創作者
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藝術家個人照(嘉笙).jpg
390150_546519605373459_2131951529_n.jpg

王嘉笙

影像創作者與研究者。非藝術科班出身,流連於Onfoto Studio及Ex LAB等新型態視覺教育私塾。知覺現象學論者,著迷於各式關於身體的感知體驗,致力於廓清個體身體感知的疆域。研究主要關注科學神話式論文生產機制的顛覆,目前嘗試以現象學的方法詮釋研究客體的主觀感受,期望於現代性文明的反思中,探掘並消除敵視個體差異的社會性歧視結構。

張靖驩

1987年生,臺灣人。大學與研究所時接受園藝與景觀規劃設計訓練,在畢業工作兩年後離開職場,並於隔年(2016年),花費四個月的時間獨自完成從北京到羅馬的旅行。影像工作者,主要工作為攝影創作與動態影像製作。關心攝影媒材對於社會進步所扮演的積極進步的角色,及這個媒材在此條件下的操作方法。

這個創作是由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季所補助,在其協助與引導下,進行此次創作。

如果攝影具有記錄當下的能力,那麼舊照片、繪畫等平面圖像便提供了向過去回望的途徑。攝影及圖像這些視覺媒介,面向觀者,引領人們在觀看的動作中完成認識事物的具體實踐,同時,也指向作者,標定了主體的觀看位置,成為指涉時空的獨特符碼。這些符碼揭示了屬於某個年代或特定觀看方式的視覺邏輯,奠基在這個基礎上,我們會進入一趟視覺採集的程序,往時間遺痕裡探究,期待在過往及現在的視覺穿梭中,開啟感知表意的另類可能。

 

洋風老戲院、鐵皮鴿舍及其他,不計算農地和工業廠房之後,這是麻豆存留而獨特的地景,也或許屬於經濟地景的果園,因為獨樹一格的空間感,也應該被列為是一個標的,我們將其記錄下來,成為一份份麻豆檔案。

 

回顧用創作介入麻豆的兩年來,我們已經做過了植物學、建築學、歷史學、地理學式的各種採集,但仍未進行過刊物及出版物等圖像的平面採集。這一次,我們將會透過翻拍、影印這兩種方式,圍繞麻豆這個主題,針對文化局、區公所、農會、糖廠以及台南地區的文史工作室等公、私營組織曾發行過的刊物、印刷品,進行平面圖像的採集。當這些平面圖像從原出版物的脈絡中脫離出來,那與觀者產生互動的,便是圖像本身的視覺性以及圖像內在的時間感,而也許,在這樣的感知過程中,對麻豆的重新認識將會發生。

 

當我們看到這些圖像之後,我們已經拋開原有的問題-我們如何檔案學式的拆解麻豆?反而開始詢問-為何固著這些影像?我們的腦海固著這些影像時所產生的意識,是否因為個人與意識而有所變化?

當我們在詢問如何建置影像的檔案性,同時也在提問影像的檔案機制,而這樣的機制是否引導我們回到某種分類系統的思考中?

「不不…噢!是的!」我們應當挖掘更深,如同種樹一般,掘土三尺。這不只是表面的去理解檔案學式的分類檢視,而應如同撫摸著盤根錯節的樹瘤與枝幹,從分類系統往下探掘,然後補足過去到現在的所有創作資訊,成為一個分類系統的原型。(prototype)

Contact Us

Success! Message received.

bottom of page